蜀道新歌,新從何來

總有些記憶,值得反復品讀,總有些夢想,會一步步實現。蜀道就是這樣一個載體。8月25日,《人民日報》頭版頭條發(fā)表長篇通訊《蜀道新歌》,七千多字雄文,奏響筑路之歌、暢通之歌、開放之歌、文明之歌……
何為蜀道?三千里縱橫,三千年流轉。蜀道,是腳下的路,更是文化的根;是歷史的印痕,更是精神的坐標;是川人骨子里的牽掛,也是一代代四川人逐夢的信念和起點。千百年來,四川人因蜀道而自豪,也因蜀道而堅韌。
何為蜀道?文中總結,“這是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典型樣本”。2023年7月,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,感念蜀道千年智慧,強調“四川是我國發(fā)展的戰(zhàn)略腹地”,賦予四川建設“兩高地兩基地一屏障”和盡快成為帶動西部高質量發(fā)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的使命任務。蜀道奏新歌,見證的不僅是交通之變,更是新時代四川發(fā)展之道、文明之光、精神之力。
從逢山開路到現代化之路,“難于上青天”的事,四川人一件件辦到了。跳出蜀道看蜀道,一個課題被喚醒—— 蜀道新歌,“新”從何來?
一
蜀道新歌,源于新發(fā)展理念。
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創(chuàng)造性提出創(chuàng)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的新發(fā)展理念,這是蜀道新歌的基本調,不僅決定怎樣筑“路”,更決定“路”通往何方。
創(chuàng)新引領,開放導航,“路”才筑出了新高度。“‘軟豆腐’上建成宜萬鐵路,‘世界屋脊’鋪設川藏鐵路”,新世紀的天工開物實踐,“天塹變通途”背后是創(chuàng)新的力量。川人又何止于此?每一步,都是科技創(chuàng)新能力的“試金石”。先有四川因地制宜發(fā)展新質生產力,成都將航空業(yè)打造成千億級產業(yè),才有空客公司和雙流的合作;有了成都國際鐵路港的“開放成果”,才有滿載泰國榴蓮的冷鏈班列駛抵;有了川渝高竹新區(qū)經濟區(qū)與行政區(qū)適度分離的改革探路,才有了不分川渝的產業(yè)集群。讀懂蜀道新歌,才能讀懂“創(chuàng)新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動力,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”的深意。
綠色發(fā)展,有所為有所不為,讓“路”通往更長遠的未來。成蘭鐵路為保護大熊貓棲息地改線停建,寧可放慢腳步,也不損害子孫后代的綠水青山;大涼山的“懸崖村”,鋼梯取代了藤梯;高鐵更快的同時,慢火車票價幾十年未變。中國式現代化之路,究竟通往何方?老百姓的獲得感,才是奮斗的真正意義。以新發(fā)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(fā)展,才能避免短視,為發(fā)展速度與民生溫度等種種困擾世界的復雜問題,提供中國方案。
大道之行,理念為先。新時代蜀道新歌,正是在新發(fā)展理念的高處奏響。
二
蜀道新歌,“新”在文化形態(tài)。
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,一曲賡續(xù)中華文脈、推動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創(chuàng)造性轉化和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的時代新歌,正成為響徹巴蜀大地的文化主旋律。
文化傳承,蜀道從來不只是一條實體路。古蜀文明、三國文化、三蘇文化、藏羌彝文化……它更是通往一方水土精神內核的文化走廊,那些從歷史現場一路走來的蜀道草木與磚石,總能給當下的文化傳承創(chuàng)新帶來新的靈感:動畫電影《哪吒之魔童鬧?!?、話劇《蘇東坡》、高達18米的自貢彩燈“白素貞”,接地氣的敘事邏輯、現代化的技術手段,賦予古老的文化故事新表達;“尋覓三星堆——祭祀坑考古發(fā)掘現場”大空間VR沉浸式探索體驗、“千年蜀刻 蔚為大觀——四川石窟線上展”、“織造萬象”沉浸式蜀錦交互體驗,數字賦能開啟科技感滿滿的四川文化新體驗;在“大蜀道不夜三國城”沉浸式體驗三國“名場面”,以彝族火把節(jié)為契機參與式打卡民族風情,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富氧環(huán)境里深呼吸……文旅融合正開啟巴蜀文化新玩法。
交流互鑒,蜀道從來也不是一條單向道。古蜀文明的一個突出特征,就是在與中原文明碰撞中,形成自身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(tài),不斷豐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內涵。雖然人稱“蜀道難”,但巴蜀兒女一直歡迎著南來北往的人們,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對遠方的向往。
近年來,以三星堆遺址、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古蜀文明跨越山海,先后與印加文明、古希臘文明交流對話,讓世人看見數千年前的人類,在生活與審美上的驚人默契。2024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“走讀中國之四川行”,2025年“蜀地文脈 川行世界”世界漢學家看中國·四川行,中外學者在四川文化第一現場“對對碰”,不同文明碰撞出的火花久久閃耀。
9月12日,第二屆金熊貓獎將在成都開幕,以影視為載體、以大熊貓為文化符號、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旨,文明交流互鑒意義上的蜀道,正在向著遠方無限延伸,正在搭建起不同大洲人們相知相親的通衢。
時代的文化面貌里,有來自歷史的厚積薄發(fā),更有來自當下的融合創(chuàng)新。在文化強省的路上,每一個你我,都是探路者,更是跬步千里的筑路人。
三
“新”從何來?“新”在川人精氣神。
這片巴適安逸的熱土,生長出川人樂觀豁達的文化自信、開放包容的人文特質和守正創(chuàng)新的精神銳氣。它們創(chuàng)造新價值,帶來新影響與新啟迪。
正如文章所說,“五丁開道、李冰修堰、文翁化蜀、姜維守關……”蜀道之上,一個個鮮活的“人”,讓千年蜀道煥發(fā)出時代氣韻。自秦漢植樹表道到明代“官民相禁剪伐”,川人遵循“道法自然”的文明智慧,也敢于破舊制、開新路。
敢為天下先,川人點亮千年星火。兩千多年前,川人就率先使用天然氣,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誕生于北宋成都。1980年,廣漢縣向陽鄉(xiāng)在全國率先摘下“人民公社”牌子。從“拉索”觀測宇宙線,到新一代人造太陽“中國環(huán)流三號”刷新紀錄……以大國重器詮釋創(chuàng)新高度,進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的《哪吒之魔童鬧?!穼а蒿溩拥莱隽舜ㄈ司駜群耍骸叭羟胺綗o路,我便踏出一條路!”這是宣言,也是四川人千年的精神流淌。
務實創(chuàng)新,川人都敢踏新路、敢破舊局。川人的精神底色,亦和蜀道的精神哲學相伴相生:做務實的筑路者,吃苦耐勞,開山劈水;做不懈的行路者,步履不輟,心懷美好;做好奇的探路者,承古而不泥古,創(chuàng)新亦不忘本。
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部宏大史詩,四川人用敢為、善為筆墨,寫下萬千氣象的四川篇章。這篇章里,有時代新路的史詩,有川人追求美好、敢闖敢干的日常。從蜀道出發(fā),路在腳下,更在遠方。這是創(chuàng)造,是傳承,也是本色。
來源:天府新視界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