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平米博物館”長啥樣?
建“寶石燭臺”、繪恐龍世界、做文創(chuàng)吊墜……方寸間盡顯童趣創(chuàng)意

孩子們制作出充滿童趣的“寶石燭臺”。
顯眼的“多巴胺色”展板、各式各樣不規(guī)則形狀的蠟燭擺件……這個暑假,走進成都自然博物館(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),第一眼你就會看到這樣一間由“小小博物館之友”打造出的“一平米博物館”。
7月2日,成都自然博物館(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)的“小小博物館之友策展×導展總動員”青少年科普實踐活動正式啟動。該活動通過線下導展培訓、策展創(chuàng)作,76名考核合格的“小小博物館之友”陸續(xù)“上崗”,在提供常設展廳的講解服務之外,他們還會帶領觀眾來到充滿童趣創(chuàng)意的“一平米博物館”,展示自己的作品、講述展品背后的創(chuàng)作思路。
用黏土和“寶石”制作燭臺
7月24日下午,“小小博物館之友”、8歲的劉采桐帶著記者來到一樓的“一平米博物館”前,她自豪地說道:“這些都是我們的作品!”
記者看到,在這個名為《礦石之光》的展示空間里,孩子們以天然礦石為原型設計出燭臺,用超輕黏土和代表著各類寶石的彩色玻璃塊,通過打磨、塑形、上色等工序,將地質學知識與工藝美學結合,制作出一件件充滿童趣的“寶石燭臺”。
指著一件高約25厘米,以白色黏土打底,上半部分形似人的側臉,下半部分點綴著藍、綠、青、黑等各色“寶石”的燭臺,劉采桐告訴記者:“我捏的是一個小女孩,她側對著我們,黑色的黏土是她的頭發(fā),紅色是嘴巴、粉色是腮紅。最重要的是她的衣服……”說到這里,她眼睛一亮,“看!小女孩的衣服上有‘藍寶石’‘孔雀石’‘黑曜石’,老師說,這些都是常用于制作飾品的‘寶石’……”
“一平米博物館”分三大主題
除了“寶石燭臺”,記者還在二樓《博物創(chuàng)藝》展覽中看到了孩子們以“恐龍滅絕”為主題所創(chuàng)作出的繪本。在一本名為《恐龍世界之火山爆發(fā)》的繪本中,描繪出了背上豎著鋸齒般劍甲的劍龍、海里的菊石、空中的巨大蜻蜓等遠古生物,生動展現出了當時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
三樓的《細胞物語》展覽中,孩子們用黏土復刻植物細胞結構,制作出一個個精美的文創(chuàng)吊墜。
據該自然館對外交流部工作人員、“小小博物館之友”活動相關負責人介紹,這3處“一平米博物館”分別對應“礦石”“恐龍”和“生物”不同展廳的主題。孩子們通過前期的參觀和學習,將學到的自然科學知識融入藝術創(chuàng)作當中,實現科普的全新表達。
未來還將開發(fā)更多體驗項目
“這次‘小小博物館之友’活動的亮點在于不僅要求孩子們掌握展廳基礎講解技能,還鼓勵他們創(chuàng)作個性化科普作品、參與‘一平米博物館’策展實踐?!痹撠撠熑吮硎?,引入策展人視角,培養(yǎng)了孩子們用展品講故事的策展意識。
記者了解到,此次“小小博物館之友”活動將持續(xù)到8月25日。該負責人透露,未來還計劃將“小小博物館之友”的實踐項目擴展至文保、文創(chuàng)等方向,讓孩子們更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提升,也給未來的博物館帶來更多想象空間與新的可能性。(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王茹懿 文/圖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