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十歲轉身,楊紅櫻推出新作《成都往事》:
把成都茶館里的閑談、巷弄里的煙火,好好講給世界聽

《成都往事》首發(fā)式現場。
《成都往事》。圖片均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提供
7月19日,成都市天府人文藝術圖書館內,此起彼伏的成都方言中,知名作家楊紅櫻攜新作《成都往事》亮相。這位兒童文學作家,在60歲完成了一場“蓄謀”半生的轉型。
從兒童文學的純真世界到成人文學的市井煙火,她用約240萬字兒童文學創(chuàng)作積累的筆力,為故鄉(xiāng)成都寫下了一部虛實交織的“城市傳記”,讓那些藏在公館巷弄里的老時光、融在方言美食里的精氣神,在字里行間活了過來。
1
轉型里的故鄉(xiāng)情
“我為孩子寫作40余年,《成都往事》是我給自己寫的一本書?!笔装l(fā)式現場,楊紅櫻的話語里帶著卸下重擔的輕松。從19歲發(fā)表第一篇兒童文學作品起,她用22年打磨30本《淘氣包馬小跳》,以19年光陰完成30本《笑貓日記》,總計約240萬字的創(chuàng)作,讓馬小跳的調皮、笑貓的智慧成為幾代孩子的童年注腳。
而這一次,她的筆尖轉向了自己——那個在成都巷弄里長大,后來在北京生活十幾年,故鄉(xiāng)卻始終縈繞心頭的“真資格成都人”?!半x開成都才懂這座城市有多讓人眷戀?!睏罴t櫻坦言,60歲的她創(chuàng)作《成都往事》,是想為成都留下記憶。書中的人民公園、大慈寺、九思巷都是真實的地理坐標,九思巷在羊市街和平安橋街之間,這個名字在她看來頗有文化意味,“我更愿意相信‘九思’出自《論語》中的‘君子有九思’,這是人格教養(yǎng)的精華,也是老成都人骨子里的修養(yǎng)?!?/p>
書中的故事,則是她對童年見過的巷弄街坊、公館故事的重新編排,“就像把散落的老照片拼貼成相冊,讓老成都的魂靈在故事里重新呼吸”。這場轉型并非一時興起。在兒童文學的世界里,她始終藏著對故鄉(xiāng)的眷戀——《笑貓日記》里偶爾閃現的成都方言,《淘氣包馬小跳》中隱約可見的市井氣息,都是這場“蓄謀”的伏筆。如今,她終于可以用成人的視角,把那些成都人身上的特質,那些茶館里的閑談、巷弄里的煙火,好好講給世界聽。
2
“真資格的成都人”
“真資格的成都人拿得起,放得下,想得開?!睏罴t櫻在《成都往事》中寫下的這句話,道盡了這座城市的性格特色。首發(fā)式現場,她拆解著那些從老成都肌理中生長出來的角色——他們是虛構的,卻比真實的更鮮活。
“8號公館”與“90號公館”是故事的核心舞臺,女主角小滿就住在這里。她曾被選去唱清音,三段戀愛愛得純粹、分得灑脫,最終嫁給一個“一輩子在構思長篇小說”的平凡男人。“成都女人就是這樣,不在乎對方有啥,只圖一顆真心?!睏罴t櫻說。小滿的人生軌跡里,藏著對生活的通透:面對初戀因高考遠走,她不糾纏;面對眾多追求者,她清醒選擇“一顆真心”;當丈夫患上尿毒癥,她扛起家庭重擔,用自行車載著他去透析,于困頓中見韌性。
蔣二爺則是老成都男性的代表。作為考古組織成員,他總在鄰里間調解紛爭,甚至在成都解放前默默參與地下黨工作。“他身上有老成都人的溫潤和擔當?!睏罴t櫻說。書中還有踏實善良的小哥、開心果王寶器等男性形象,各有特質,共同構成“柔中帶剛”的群像。
此外,無私托舉晚輩的梁姆姆、純潔文藝的鋼琴女孩小雙、孤高而不將就的斯小姐等女性角色,也在九思巷的煙火里交織。他們的家長里短、情感糾葛、病痛苦難,構成了成都人的精神圖譜。就像反復出現的人民公園,既是喝茶聊天的閑適場所,也曾見證時代風云,這些人物也在歷史洪流里,活出了從容與堅韌。
3
老成都的DNA
翻開《成都往事》,不僅能讀到文字,還能聞到香味、聽到聲音。四川人民出版社為這本書設計的“立體閱讀”體驗,讓老成都的味道觸手可及。封底的二維碼可掃碼收聽成都方言片段,那些“巴適”“安逸”的語調,瞬間把人拉回巷弄深處;書中穿插的手繪藏書票還原了“火巴耳朵”自行車的模樣——男人騎車帶著妻兒,車斗里坐著妻子,這一幕正是書中小滿與丈夫的生活寫照。
“當年成都街上最多的就是這種自行車。”楊紅櫻笑著回憶,“就像都江堰的水懂得進退,成都男人的‘火巴’,是對家的溫柔擔當?!倍淖掷锏某啥嘉?,更是讓人“香暈過去”。
楊紅櫻筆下的麻婆豆腐,有“麻、辣、燙、香、酥、嫩、鮮、活”八字箴言:花椒必用漢源的,豆瓣得是龍?zhí)端麓蠹t袍辣椒做的,豆腐要嫩得聞不到石膏味,臊子要炸得金黃酥脆,最后撒上翠綠蒜苗——這哪里是寫菜,分明是在寫成都人對生活的講究與熱愛。
書中的插畫更是精準復刻了老成都:可能是人民公園的蓋碗茶,茶客們搖著蒲扇閑談坐著的竹椅;羊市街里曾經拉響過的手風琴;公館里丁零作響的旋轉撥盤電話機;鄰家姆姆踩得風生水起的縫紉機……楊紅櫻笑著回憶,這些細節(jié)不是憑空想象,而是刻在她記憶里的“老成都DNA”。
4
用文字對故鄉(xiāng)告白
“楊老師的書是我和學生的‘密碼’,孩子們寫作文時,總忍不住用馬小跳的調皮、笑貓的智慧作比喻?!笔装l(fā)式活動中,一位語文老師的分享引發(fā)全場響應。而如今讀到《成都往事》,她更感受到“長大后的觸動——那些回鍋肉的香氣、茶館里的閑談,都是刻在成都人骨子里的印記。”
這種觸動,來自楊紅櫻對故鄉(xiāng)的深情。她說,這本書不求成為“巨著”。而今,《成都往事》里的故事或許仍在某個巷子里繼續(xù)。形形色色的身影背后,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底色。楊紅櫻用文字完成了對故鄉(xiāng)的告白:“除了對成都的熱愛,還有感恩:我感恩成都給了我成都人的脾氣,成就了有性格的我,柔韌又有足夠的松弛感;我感恩成都給了我成都人的活法,順其自然不強求,坦坦蕩蕩,無憂無慮?!?/p>
當人們翻開《成都往事》,讀到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記憶,更是一種歷經歲月沉淀的生活哲學。這或許就是楊紅櫻60歲轉型的深意。
專訪
把藏了40余年的成都故事倒出來
為自己心里那點念想寫
記者:您已為孩子寫作40余年,為什么突然轉向成人題材?
楊紅櫻:其實也不算突然。我給自己立過大目標,做事情一步一個腳印,寫兒童文學時就想塑造真正的孩子形象——馬小跳是淘氣包,會犯錯、會改正,這才是成長。寫了二十幾年,他真的住進了孩子們心里,成了他們的精神伙伴。到了60歲,我就想,該為自己寫一本書了。
記者:從兒童文學到成人文學,很多人覺得是冒險,您不怕嗎?
楊紅櫻:成都人的性格就是拿得起放得下,我不會患得患失。作家最終是靠作品說話的,讀者覺得好才是真的好。我不為名氣寫,就為自己心里那點念想,反而沒壓力。
記者:是什么讓您非寫成都不可?
楊紅櫻:離開成都十幾年,在北京每天都在努力生活,反而越來越想念故鄉(xiāng)。人就是這樣,離開后才知道有多愛。我想把成都的記憶寫下來,不是口號,也不是矯情,是真的想給這座城市留個念想,也算給自己的人生一個交代。
記者:轉型過程中,最難的是什么?
楊紅櫻:其實沒覺得難,反而輕松。寫兒童文學時,要考慮孩子的成長,要潛移默化地教他們道理,像馬小跳,每一步都得琢磨“這樣寫對孩子有沒有幫助”。但寫《成都往事》,我就解放了,不用想那么多,就寫我記憶里的成都,那種自由是前所未有的。
40余年積淀是寫這本書的底氣
記者:您說這本書是“四十幾年的文學積淀”,具體指什么?
楊紅櫻:從19歲開始給孩子寫書,這四十幾年的寫作經驗,都是寫《成都往事》的底氣。小時候在成都看到的美人、聽過的故事,像種子一樣埋在心里,到了60歲,《笑貓日記》30本都寫完了,時機到了就發(fā)芽了。幸好當年沒寫,那時候筆力不夠,現在寫起來才游刃有余。
記者:創(chuàng)作前有完整的計劃嗎?
楊紅櫻:沒有。我不是先搭好框架再填肉的作家。那些公館、街巷、人物,都是童年生活里有的,我只是把它們重新安排,讓它們在紙上活過來。就像成都的小巷子,彎彎繞繞,走著走著就有新發(fā)現,這本書也是這么“逛”出來的。開始的時候,也不曉得寫出來對不對,就一邊想一邊寫,跟畫素描一樣,一個個人物被勾勒出來,最終很自然地成為《成都往事》。
成都氣質藏在字里行間
記者:您覺得成都最迷人的氣質是什么?
楊紅櫻:容忍和松弛。這地方的人,再大的事,睡一覺、喝杯茶,第二天照樣過日子。為啥成都這么迷人?就是因為這種性格。書中的人物,不管是小滿還是蔣二爺,身上都有這股勁兒。
比如小滿,三次戀愛,不合適就分開,不糾纏不抱怨,這就是成都女人的“想得開”;蔣二爺,遇到事不慌,總在中間調解,這就是成都人的“松弛”。還有“火巴耳朵”,看著是調侃,其實是家庭溫暖,成都男人知道什么時候退,什么時候讓,這也是松弛的一種。
記者:為什么要用方言來創(chuàng)作這部作品?
楊紅櫻:一開始我就決定要用成都話,這是“成都往事”嘛。成都話非常有魅力,自帶韻律,能把情緒表達得恰到好處,不用翻譯,讀者也能懂那股味兒。
記者:在創(chuàng)作過程中,有沒有哪個人物是最讓您覺得信手拈來的?
楊紅櫻:像小滿這個人物,就特別自然。她身上有著典型成都女性的特質,拿得起、放得下、想得開。在構思的時候,她的形象、語言、行為就好像電影一樣在我腦海里不斷播放。我不需要刻意去雕琢,她的每一句話、每一個動作,都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,就像是我真的認識她很久了一樣。
60歲,依然可以重新出發(fā)
記者:《成都往事》的第一個短篇《小滿》最開始是發(fā)表在《人民文學》上的?
楊紅櫻:對。我跟《人民文學》這邊不熟,也沒說我是誰,就這么投過去了。編輯說:“你這個起點太高了?!逼鋵嵨揖褪窍霝樽约簩懕緯?,沒想到能得到這么高的認可。發(fā)表了一段時間以后,才有編輯來問我:“你是那個楊紅櫻嗎?”
這也給了我一顆定心丸。原來拋開“兒童文學作家”的標簽,我的文字依然能站得住腳。這讓我更堅信,好故事不分題材,不管是寫給孩子還是成人,核心都是對人的理解。
記者:60歲寫新書,有什么特別的感悟?
楊紅櫻:每一天太陽升起都是新的。別覺得年紀大了就不能折騰,我60歲才開始寫《成都往事》,反而比年輕時更從容。人啊,想做什么就去做,別等以后,以后太遙遠。
記者:接下來還有什么創(chuàng)作計劃?
楊紅櫻:先把《成都往事》的影視改編盯好,說不定還會寫續(xù)集,講講公館里后人的故事。只要對成都的感情還在,故事就寫不完。
□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姍姍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