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首頁
- 民文
- English
- 網(wǎng)站無障礙
- 舉報(bào)
- 登錄
花重錦花城
綻放在古詩詞里的那些花兒

浣花溪畔,梅紅柳綠的春日美景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供圖
草堂蘭韻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供圖
海棠枝頭春意鬧。 望江樓公園供圖
“曉看紅濕處,花重錦官城”,成都的賞花文化自古便與詩詞密不可分。杜甫、薛濤、陸游、范成大等著名詩人都曾在詩歌中記錄了成都花事,更賦予了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(yùn)。
進(jìn)入三月,成都各大公園、街巷被五彩斑斕的各色春花裝點(diǎn)得如詩如畫。海棠、桃花、梨花競相綻放,吸引了無數(shù)市民和游客駐足觀賞。杜甫草堂、望江樓公園、青羊?qū)m等地更是成了熱門賞花打卡地。徜徉在詩詞碑刻、古建楹聯(lián)前,人們不僅能感受到爛漫春日的美好,也仿佛觸摸到這座城市流淌的文脈。
【杜甫草堂】
千朵萬朵壓枝低
3月中下旬,當(dāng)浣花溪畔的水汽漫過石階時,美人梅正把最后的胭脂揉碎在青苔里。這些散落的星辰,應(yīng)和著當(dāng)年杜工部“江深竹靜兩三家,多事紅花映白花”的輕嘆,殘紅點(diǎn)點(diǎn)仿佛洇濕了唐時的春衫。
為了躲避“安史之亂”,詩人杜甫攜家人從隴右輾轉(zhuǎn)來到成都,并在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定居。這段寓居時光,堪稱詩人一生中最閑適的歲月:在3年多的時間里,他創(chuàng)作了240多首詩歌。
在春花爛漫的季節(jié),步入杜甫草堂,我們仿佛能追尋到“詩圣”筆下諸多詩歌的影子。
推開吱呀作響的柴門,老枝虬結(jié)的梅花已開得驚心動魄,恰似杜甫《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》中“江邊一樹垂垂發(fā)”的絕色;而駐足水檻,一池春水倒映云朵,幾尾錦鯉攪碎水面上的花影,波紋蕩開處,《水檻遣心二首》中“細(xì)雨魚兒出,微風(fēng)燕子斜”的畫面仿佛悅動眼前。
此時,尋尋覓覓花徑間,幾樹玉蘭紛紛擎著白玉杯盞,仿佛承接檐角滴落的唐朝雨聲;一陣清風(fēng)掃過盆景園的白石,垂絲海棠花絲垂落,在縮微的山水間寫下流動的注腳;而當(dāng)天氣晴好時,草堂內(nèi)的垂絲海棠與竹影共舞,恍惚能聞見詩人推窗時衣袂帶落的花香。
“幽蘭生深谷,清香繞畫堂。枝枝承雨露,葉葉展芳華?!倍鸥σ簧娗橛谔m花,并常以詩詠嘆。此刻,蘭花盛開,為杜甫草堂增添了最雅致的一隅。蘭園中,春劍蘭花宛如托著琥珀色的酒杯,蓮瓣蘭的唇瓣微微反卷,一株株素心寒蘭斜倚著水榭。暗香浮動的瞬間,我們仿佛理解了千百年來文人雅士為何常以蘭花喻君子——這清雅而不失溫潤的芬芳,正是千年文脈的生動寫照。
當(dāng)暮色漸漸浸透茅屋的草檐,茶寮中飄來蒙頂甘露的裊裊清香。走出草堂,不妨效仿“詩圣”來一次“江畔獨(dú)步尋花”,那細(xì)細(xì)碎碎的迎春花、驕陽似火的杜鵑花,不正是他筆下“黃四娘家花滿蹊,千朵萬朵壓枝低”的真實(shí)寫照。
不遠(yuǎn)處,幾株桃花熱烈綻放、露出墻頭,正如詩人筆下所描繪的“桃花一簇開無主,可愛深紅愛淺紅”。獨(dú)步中,我們細(xì)細(xì)品味杜甫詩作,讓人恍然領(lǐng)悟到這草堂的精妙之處:它將大唐的滄桑歲月釀成了蜀地的溫柔情致,使得每一朵花都化作了會說話的詩眼。
【望江樓公園】
錦江春色入新篇
“錦江春色來天地,玉壘浮云變古今?!弊鳛槌啥嫉奈幕貥?biāo)之一,春日到錦江畔的望江樓公園賞花品茗,仿佛是這座城市千百年閑適與樂天精神的延續(xù)。
進(jìn)入3月,望江樓公園的杏梅,胭脂色漸漸褪去,枝頭殘留的幾枚花骨朵,如同被雨水洇開的詞牌。自古以來,詩人們便有在錦江之畔踏春尋梅的傳統(tǒng)。陸游沿著錦江探訪梅花,寫下了“四野云齊初釀雪,一枝梅動已催春”的動人詩句;而范成大眺望錦江兩岸綿延二十里的梅林,留下“綠野平林,煙水清遠(yuǎn),極似江南。亭之上曰芳華樓,前后植梅甚多”的絕美文章。
幾場春雨過后,新生的枇杷葉如翠玉簪般卷曲,垂絲海棠斜倚著朱欄,將春色輕輕系在游人的衣襟;而那些零落成塵的梅花,似乎早已融入薛濤的詩箋。薛濤,這位唐代杰出的女詩人,在成都度過了她的一生,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篇。史書中記載,她曾生活過的萬里橋邊、浣花溪畔、碧雞坊舍等舊址,如今已難覓蹤跡。然而,她的詩作《洪度集》以及她創(chuàng)制的“浣花箋”(薛濤箋)卻流傳至今,影響深遠(yuǎn)。
自唐代以來,錦江邊賞花憑吊薛濤成為文人墨客的一件雅事。唐末詩人鄭谷在此寫下了“渚遠(yuǎn)江清碧簟紋,小桃花繞薛濤墳”的詩句;清初詩人鄭成基游歷此地時則感慨“昔日桃花無剩影,到今斑竹有啼痕”。千百年來,成都人民在錦江畔建起了樓臺亭榭,并以她的墳?zāi)购退疄榛A(chǔ),將望江樓臆定為她的故居,以此表達(dá)對薛濤的紀(jì)念。
在史書中細(xì)細(xì)探尋,薛濤留給后人關(guān)于成都賞花的詩句并不多。然而,當(dāng)我們翻開“花開不同賞,花落不同悲”(《春望詞》)這一句時,不禁感慨:既然無法與千年前的薛濤共賞春花、同悲秋月,何不珍惜當(dāng)下,與詩人一同領(lǐng)略眼前這番美景呢——
江畔的薄霧被暖陽輕輕揉散,亭臺飛檐間,高懸的玉蘭花凌空綻放,素白如雪,紫霞流云。漫步竹林,抬眼便能瞥見“綽約新妝玉有輝”的驚艷瞬間。海棠在崇麗閣的回廊外暈染出一片紅妝春意鬧的盛景,花影搖曳間,唐風(fēng)與宋韻交相輝映,每一幀畫面都仿佛是古典美學(xué)的定格。
此刻,薛濤井畔的七里香也悄然綻放,細(xì)碎的白花織成香雪瀑布,從朱紅的墻頭傾瀉而下,氤氳成最綿長的芬芳詩行。立于花墻之下,微風(fēng)輕拂,仿佛讓人感覺與薛濤并肩而立,一同感受她筆下“那堪花滿枝,翻作兩相思”的詩意境界。
【青羊?qū)m】
百年古梅韻未散
“當(dāng)年走馬錦城西,曾為梅花醉似泥。二十里中香不斷,青羊?qū)m到浣花溪?!蹦纤卧娙岁懹喂P下所描繪的春日盛景,不僅有浣花溪,還有青羊?qū)m。
初春時節(jié),陸游執(zhí)轡徐行于青羊?qū)m與浣花溪之間。這位以“放翁”自號的詩人,此刻正被滿目玉蕊瓊枝勾住了心神。晨霧未散的梅林中,與他志趣相投的成都知府范成大已等候多時,兩位梅癡相視一笑,便踏入了這片香雪海。
在春風(fēng)梅海中,陸游留下了“青羊?qū)m里春來早,初見梅花第一枝”“十里溫香撲馬來,江頭還見去年梅”的千古佳句,范成大也留下了一部梅花專著——《梅譜》。
這些句子與著作不僅定格了成都千年不散的梅魂,更將一段文人佳話鐫刻在蜀地的春風(fēng)里。此刻,三清殿前,梅韻未散,百年古梅在唐王殿前錯落成陣,著一襲漢服穿行其間,衣袂拂過老梅疏影,恍若與舊時光撞個滿懷。
轉(zhuǎn)至斗姥殿,白玉蘭已悄然攀上檐角,如雪團(tuán)簇?fù)碓谒貕焱唛g。拾級仰望,花枝探入“萬字紋”花窗,框住一樹冰肌玉骨。輕按快門,白墻為紙,花影作畫,便是青羊?qū)m獨(dú)有的構(gòu)圖。
海棠也似緋云漫卷,染紅八卦亭的石階。而青羊銅像旁的花徑最藏玄機(jī),蜿蜒的小徑海棠夾道,花瓣在春風(fēng)春雨中簌簌飄落。正可謂,一花一樹皆風(fēng)景。
【成都市植物園】
海棠十萬天下無
當(dāng)成都市植物園的海棠花如云霞般絢爛綻放枝頭,蘇軾筆下“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燒高燭照紅妝”的深情眷戀仿佛穿越千年,與今人踏青的腳步悄然重合。
漫步于植物園,垂絲海棠低垂如瀑,西府海棠如云似霞,花影搖曳間,陸游筆下“成都海棠十萬株,繁華盛麗天下無”的盛景仿佛重現(xiàn)眼前,令人心馳神往。有意思的是,在這首詩中,陸游描寫出800多年前,成都人就懂享樂、好游玩的松弛感,這樣獨(dú)特的生活態(tài)度,傳承延續(xù)至今。
成都人自古以來對海棠的鐘愛,似乎早已融入城市的靈魂。薛濤在《棠梨花和李太尉》中寫道:“吳均蕙圃移嘉木,正及東溪春雨時。日晚鶯啼何所為,淺深紅膩壓繁枝。”春日的成都總籠著薄紗似的雨霧,薛濤站立在溪畔新辟的蕙圃前,指尖還沾著濕潤的春泥。她從外地移來的十株海棠正吮吸著東溪的雨水,黃鶯枝頭囀鳴,它們也好像愛上了這棠梨花的嬌艷鮮美。
千年后,成都人仍喚那些朱砂堆雪的花樹作“棠梨”,而陽春三月,不少成都人總愛到成都市植物園觀賞海棠,看層層疊疊的花簇與美人梅交相輝映,看“海棠花道”如詩般綿延不絕。此刻,薛濤筆下“淺深紅膩壓繁枝”的蜀地風(fēng)韻,也仿佛在每一片花瓣間流轉(zhuǎn)。
□四川日報(bào)全媒體記者 張斌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